|
|
保護視力色: 【字號 大 小】 【收 藏】 【關 閉】 | |
簡介:1958年,云南怒江受到一場全國性的運動蔓延,靠近緬甸的村民紛紛翻山逃離避禍。緬甸人說他們是中國人。27年后,他們遷回出生地中國時,當?shù)厝擞终f他們是緬甸來的。記者調查稱這樣的“歸僑僑眷”有19605人。至今,這些人因為無戶口享受不到各種政策補貼。 48年前,同是孤兒的13歲的瓦志言、18歲的普四言和17歲的鄧加,結伴踏上投靠緬甸親友的道路。 家人試圖用自己的方法幫發(fā)燒的阿起退燒,沒有醫(yī)保的人們總是諱疾忌醫(yī),每當生病,他們要先嘗試下自己的土方。 原標題:怒江上萬人58年逃到緬甸 85年 | |
1958年,云南怒江受到一場全國性的運動蔓延,靠近緬甸的村民紛紛翻山逃離避禍。緬甸人說他們是中國人。27年后,他們遷回出生地中國時,當?shù)厝擞终f他們是緬甸來的。記者調查稱這樣的“歸僑僑眷”有19605人。至今,這些人因為無戶口享受不到各種政策補貼。
48年前,同是孤兒的13歲的瓦志言、18歲的普四言和17歲的鄧加,結伴踏上投靠緬甸親友的道路。 家人試圖用自己的方法幫發(fā)燒的阿起退燒,沒有醫(yī)保的人們總是諱疾忌醫(yī),每當生病,他們要先嘗試下自己的土方。 原標題:怒江上萬人58年逃到緬甸 85年返回失國籍無戶口 10月15日是一個晴朗的周一。72歲的普加和村里人在教堂一起吃完今年感恩節(jié)的最后一餐后,準備爬45分鐘的山路回家。 教堂在高山上,幾十米開外,是千米高的怒江大峽谷和日夜奔流的怒江。 普加的家,在全村最高的寨子里,那里一共七戶人家。從教堂位置,能看到他們的房子?!熬挼槿俗〉牡胤?。”村里人習慣性地說。 普加也習慣了。1958年,18歲的他跟著叔叔徒步兩天,翻越高黎貢山,去緬甸生活。在那里,人人說他們是中國人。27年后,他們一起遷回自己的出生地中國。而此時,人們又開始說,“他們是緬甸來的”。 從離鄉(xiāng)的那一刻起,他們失去了國籍認同。至今,他的孩子們、他的朋友們,都是沒有任何身份證明的人。 山雨欲來 1958年,一場全國性的運動蔓延到怒江福貢邊境大山里。“不能被抓進去。”叔叔最終做了個決定,帶上普加,翻越西面的高山,逃到緬甸。 從怒江邊來到他們的寨子,至少要爬3個小時陡峭的山路。罕有的外來客,讓幾位老朋友們圍坐在火爐旁,一起回憶起五十多年的過往。 這是一間傈僳族傳統(tǒng)木屋,靠幾十根木頭支撐在山坡上,透過竹子編織的地板,能看到架空層圈養(yǎng)的牲畜。所有的空間加起來不過30來平米,普加舉全家之力,花了一兩年才建好。在這里,他將自己的子女撫養(yǎng)長大,直至女兒們出嫁,兒子們成立了自己的家。 已兒孫滿堂的他,心中仍有一大憾事,那就是自己和妻子沒有任何戶籍證明?,F(xiàn)在,除了最小的過繼到兄弟家中的女兒有戶籍,他的所有子女至今都是無戶籍人員。 同寨子的老朋友們無不類似。 聊天中途,80歲的此嘛邁幫同村一病人做完禱告回來了。1958年,他與普加在同一個月去了緬甸,又在1986年同一年回來,至今過了54年無國籍的生活?!拔乙呀浝狭?,無所謂了,唯獨擔心自己的孩子們。沒有戶口,什么都辦不了?!?/P> 他的一句話,引得室內突然一陣沉默。 1958年,是所有人記憶中無法抹去的年份,一場全國性的運動蔓延到怒江福貢邊境大山里。 當時才十多歲的瓦志言清楚地記得,那一年4月的一天,家里突然來了幾個人,將父親帶走了。此后,他再沒有見過父親。 18歲的普加父母早逝,叔叔是他和弟弟生活中最大的依靠?!安荒鼙蛔ミM去。”叔叔最終做了個決定,帶上普加,翻越西面的高山,逃到緬甸。 幾天之后,此嘛邁也孤身上路了。 那是一條他們從未踏過的路,“怕,非常怕,但那時候人比鬼更可怕。”門牙掉光的此嘛邁陷在回憶中,火光照著那張凝重的臉。寨子里的年輕人默默地坐在外圍,他們第一次聽老人們如此認真地回憶這段往事。 生死通道 50多年來,高山上的人們無數(shù)次來回穿越這條通道,有人在12月過山,在大風雪中,被凍死在山上。有人在七八月雨季過山,被洪水沖走。 怒江左岸的山群被稱為高黎貢山。福貢縣是“幸福的高黎貢山”的意思。生活在山上的邊民們卻對這個名字很陌生?!懊卓伞笔撬麄冎赖奈ㄒ簧矫D鞘撬麄兘o通往緬甸的山路上需要翻越的最高一座山峰取的名字。 沿著福貢縣上帕鎮(zhèn)古泉村一條山上小路,一直往西,3個小時后,直至離中緬邊境線最近的村寨之一俄沙恰底,爬上寨子背后的最高峰,便能看見人們口中不斷提起的“米可”。以米可的山脊為界,另一面便是緬甸。 50多年來,高山上的人們無數(shù)次來回穿越這條通道,有人在12月過山,在大風雪中,被凍死在山上。有人在七八月雨季過山,被洪水沖走。 54年前,此嘛邁就穿行在這條通道上。他幼時便成了孤兒,叔叔將他撫養(yǎng)成人。1958年4月,形勢越來越出乎人們的預料,村里陸續(xù)有人沿著通道出去了。在一個無人注意的早晨,此嘛邁穿了件薄薄的單衣,光著腳便悄悄上路了。灌滿水的弓形水壺是他唯一的行李。 那是一條他從未走過的路,不知道路的盡頭有什么,不知道要走多久。害怕,但不能回頭。好在這條路沒有岔路。寬的地方有兩三米,窄的地方只容一人通過。很多時候,路的另一邊就是懸崖。 從早晨到下午,此嘛邁數(shù)不清自己翻越了幾座山,一路忐忑,沒有遇到一個人影。饑餓難耐,他不停地給自己灌水。 山路越來越陡??斓桨頃r,一座巨大的雪山進入他的視線。他后來知道,那座雪山,就是米可,在四月天里反常地下起了大雪。 此嘛邁不打算在黑暗中翻越雪山。晚上七八點,他終于在米可山下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塊可以躺二三十人的巖石。此嘛邁撿了些柴草,打算在巖石上露宿一宿。 這塊巖石成了后來通道兩邊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。所有需要穿越通道的人,都要趁天還沒黑之前,趕到巖石旁,鋪草席露宿。幾十年過去,現(xiàn)在的巖石已經不像此嘛邁第一次見到時那么大。不知從何時起,巖石還有了個傈僳名字叫“米可阿杰庫”,意思是“米可山下像房子一樣大的石頭”。 第二天剛亮,此嘛邁再次出發(fā)。饑寒交迫中,攀越雪山的雙腿一度顫抖。本能的求生欲望支撐著他埋頭堅持。 不知過了多久,他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爬上了山頂。十幾公里開外,緬甸成片成片的山峰盡收眼底?;仡^往東,他甚至辨認出自己熟悉的怒江大峽谷。 離緬甸的親朋不遠了,他心想。深吸一口氣,一鼓作氣沖下山,在太陽落山之前,終于看到了遠處的寨子。 同樣說著傈僳話的人們,接濟了幾近昏厥的他。他很快在同一個寨子里找到同村逃難過來的人們。 緬甸居不易 因為地勢的關系,大多數(shù)去緬甸者在山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勞作生活,山中沒有油,沒有鹽,沒有大米,沒有學校,沒有醫(yī)院,生了小病則拖著,生了大病就翻山來福貢。 同一個月,普加和他的叔叔沿著同一條通道,抵達米可山另一邊。 那是一個滿是高山的地方,和這一面一樣,人們在山坡上建房、開墾。不同的是,緬甸的山更多、更陡。 抵達緬甸的第一天,一個陌生人給了普加一口鍋,他們就靠著它維持了最初的生活。許多天后他們才知道,這個地方叫新拉達。有近十個小組,近千人左右,但寨子特別分散。從一個寨子到另一個寨子,要爬一整天的山路。距離那里最大的緬甸縣城,至少要走十五天的山路。 新拉達村既生活著本土的緬甸人,也有早幾十年從中國遷徙過去的傈僳人。面對突然闖入的龐大人流,當?shù)卣欢葎裾f他們:“你們是中國人,回中國去!”“逃亡者”們大多時候默不作聲,只輕聲回應:“我們是傈僳人。” 剛剛抵達的前一兩年,“逃亡者”們大多寄宿在親戚朋友家中,邊開墾荒地,邊建設自己的房屋和教堂。 緬甸有政府,但因為路途太遙遠,十多年也不見緬政府過問他們的生活,沒人幫他們落戶。 1964年,同是孤兒的13歲的瓦志言、18歲的普四言和17歲的鄧加,結伴踏上投靠緬甸親友的道路。 現(xiàn)在,沒人能具體統(tǒng)計,1958年開始共有多少邊民從怒江翻山去到緬甸。在普加的記憶中,“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人出去,木骨甲村靠近通道,去的人較多,至少有一百多人去了緬甸”。 因為地勢的關系,大多數(shù)去緬甸者在山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勞作生活,山中沒有油,沒有鹽,沒有大米,沒有學校,沒有醫(yī)院,生了小病則拖著,生了大病就翻山來福貢。 幾十年間,極少部分人因為做生意攢了點積蓄,搬去了緬甸稍大的城市密支那。大多數(shù)人因為沒錢,留在高山上。 回家 1986年6月5日,一支近百人組成的遷徙隊伍行進在米可山上,隊伍中,半數(shù)以上是孩子。他們身上只帶著水和干糧,所有的家產被丟棄在“新達拉”。 20年間,山的這邊一成不變,山的另一邊卻變了天。 1986年,新達拉村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。他是瓦志言的叔叔。他于1958年和哥哥一起被抓進監(jiān)獄,不久,哥哥在獄中死亡,他在1985年被釋放。 他的到來讓全村人驚喜不已。他告訴大家外面的情況,“可以回家了”。這迫使全村人正式直面這個問題。 人們開始盤算回家的方式。幾天后,當?shù)卮逭嬖V他們,要回去可以,但在這里的所有牛羊、房子都無法進行買賣,也不準將財產帶回中國。 1986年6月5日,一支近百人組成的遷徙隊伍行進在米可山上,隊伍中,半數(shù)以上是孩子。他們身上只帶著水和干糧,所有的家產被丟棄在“新達拉”。 年齡稍大者如普加和此嘛邁等,他們既欣喜又憂慮。幾十年來回,他們早已得知,自己曾經居住的房子被拆,耕地被分了。稍年輕者如鄧奪、羅四言,他們對山的這邊,陌生又未知。僅因為想陪伴父母回歸故里,于是也拖家?guī)Э诖筮w移。隊伍中的女人們則都任勞任怨。娜前1958年跟隨家人去緬甸,幾年后和同是逃亡者的鄧加結婚生子?!斑@里是我們出生的地方”。到今天,當人們問她為什么回來時,這是她脫口而出的答案。 6月6日黃昏,遷徙的隊伍抵達俄沙恰底進入中國境內的第一個寨子。寨子里的人們在隊伍中認出了自己的親人。另一部分人繼續(xù)行進,穿過阿亞比,回到古泉、木羅。迎接他們的,是這邊的親人、朋友和教會。
大規(guī)模的人口流入驚動了政府。不多久,有人上山來告訴他們,“你們的戶籍早已被銷掉了,不再是中國人,回緬甸去吧?!贝撕竺扛粢欢螘r間,都有人來勸他們回緬甸。但陸續(xù)遷回中國的人并未停止。 像在緬甸一樣,人們默不作聲,只是在有需要時回應道:“這是我們出生的地方?!睜幊巢豢杀苊?。1986年10月的一天,再次有政府人員來勸說他們回緬甸。爭執(zhí)中,瓦志言的前妻因為害怕,突發(fā)心臟病,昏倒在家。一個星期后,她去世了。 悲憤,一度籠罩著這群沒歸屬的人們。從那以后,再也沒人趕他們回緬甸。 |
|
本網站(http://www.xgjymt.com)刊載的云南人逃緬甸27年后返回失國籍無戶口等版權均屬于天津眾輝鋼材銷售有限公司,未經http://www.xgjymt.com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本網站云南人逃緬甸27年后返回失國籍無戶口如原作者不愿意在本網站刊登內容,請及時通知本站,予以刪除,謝謝合作。 | |
請發(fā)給您身邊需要的朋友:云南人逃緬甸27年后返回失國籍無戶口 | |
|
|